2023年是“9·5”泸定6.8级地震后首个汛期的特殊年份,面对震后极端天气多发强发和次生地质灾害频发群发的严峻态势,甘孜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系列部署要求,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牢牢掌握汛期安全防范主动权,坚决筑牢泸定地震灾区防汛减灾安全防线,实现汛期“零伤亡”的既定目标,取得了“9·5”泸定地震后首个汛期的全面胜利。尤其是6月26日得妥镇雨洒坪村因预警得当、转移有序、安置有力,成功避免22户106人因灾伤亡,相关经验做法被作为全国典型案例予以推广,得妥镇、德威镇荣获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先进集体”,黄江华、余锋、邓勇、陆正高4位同志获评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先进个人”。
居安思危、高度重视,筑牢灾区防汛思想“防线”。深刻汲取四川金阳“8·21”山洪灾害惨痛教训,树立“把别人的事故当成自己的事故”理念,高度重视汛期安全防范工作,州委、州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听取防汛工作汇报,并部署防汛减灾工作,州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坚持每日研判、高频调度,确保全州上下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真正把安全生产放在事关党的执政宗旨、事关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来考虑。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全面压紧夯实防御责任大局,强化风险意识、忧患意识,树牢底线思维、极限思维,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始终做到警钟长鸣,将“不出事”作为唯一检验标准,切实做到“防”字在心、“严”字当头、“实”字担肩。
未雨绸缪、防患未然,筑牢灾区防汛消险“防线”。坚持“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的原则,下足绣花功夫,进一步强化防御措施,做到宁可备而无汛,不能汛而无备。强化应急预案。及时修订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印发《甘孜州“9·5”泸定地震重灾区山洪灾害应急避险专项方案》《甘孜州“9·5”泸定地震灾区地质灾害防范应对处置专项方案》,进一步优化抢险应急等关键流程,细化应对措施,增强预案科学性、操作性。强化隐患排查。组织专业技术队伍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拉网式、地毯式”巡查复查,对受地灾隐患点威胁的50人以上的隐患点74处、工棚88处开展全覆盖隐患排查12轮次,对现有在册300处地质灾害隐患点以及潜在新发育的隐患点进行台账式管理,分类实施整治措施,并设立标示标牌,制定紧急避险措施。全面排查泸石高速、川藏铁路、硬梁包水电站等重点项目、重要领域,下发整改通知书50余份。强化防灾宣传。针对防灾责任人、监测责任人、党员干部、监测员和重点受威胁区域群众,全覆盖开展防汛减灾、地灾防治知识宣讲培训,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群众大会、入户宣传、短信、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宣传防灾减灾知识,特别是对预警信号、避险路线、安置地点等关键信息进行重点宣传,发放地质灾害防灾责任卡、防灾明白卡10000余份,确保重点危险区域群众家喻户晓。
超前应对、严阵以待,筑牢灾区防汛应急“防线”。针对“七下八上”防汛防地灾关键期,坚持闻“汛”而动,严阵以待,凡是发布蓝色暴雨以上预警,赓即进入应急状态,县(市)委书记或县(市)长亲自调度部署,县级包保领导全部下沉,确保防汛减灾万无一失。加强监测预警。建立《甘孜州暴雨及强降水自动化监测预警和靶向发布系统》,搭建预报预警信息传递“喊醒+叫应、调度+反馈”通道,建立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系统,发挥134个自动雨量监测站点、300个地灾监测点、76个山洪灾害危险区“人防+技防”相结合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机制,累计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215期,实现关键信息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快速反馈。提升应急能力。组建专业救援力量2支139人,地方综合应急救援队伍7支1382人,半专业抢险救援队伍21支738人,储备应急物资5万件(个、套、箱),3.5万件应急物资下沉储备到乡村一线,500余台大型机具全时段备勤待命。持续开展“三断”“夜间”和“多灾种叠加”等特殊情况下的应急演练,坚持组织受地灾隐患点威胁的群众开展“每周一跑”,不断提升基层干部、监测员和受威胁群众识灾、防灾、避灾能力。严格避险转移。落实“喊醒叫应”“宁听骂声,不听哭声”工作机制,刚性执行“三个避让、三个紧急撤离”要求,确定应急避险安置点位37个,明确点位负责人42人,制定疏散避险路线29条,累计转移群众130余批次、1.3万余人。按照“不漏一村一户一人”原则,严格执行避险转移人员全员签到制度,并落实专人做好动态清查、后勤保障以及巡查值守等工作,形成工作闭环。
严肃纪律、狠抓落实,筑牢灾区防汛责任“防线”。及时调整充实州、县(市)、乡(镇)三级防汛抗旱指挥部,健全和完善“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以属地负责、部门负责、岗位负责为支撑”的防汛工作责任体系,建立州、县(市)、乡(镇)、村组、点位全体系“责任、任务、督导”三张清单,压紧压实包县、包乡、包村、包户、包企业、包点位“六包”工作责任,形成自上而下、覆盖全面的清单制责任体系。落实重点河流、水库、城镇、地灾隐患点、山洪灾害易发区等重点区域和重点部位的责任人,泸石高速、川藏铁路等重点项目落实安全责任人。在黄色预警期,包县(市)州级领导和责任单位、包乡(镇)县级领导全部下沉一线蹲点督导防汛减灾、地灾防范工作。严格落实24小时值守、常态化巡查制度,对防汛工作开展明察暗访,抽查值班值守情况120余次,确保水情、雨情、工情和灾情等信息传递畅通。